傳承
2025-07-11 12:28:01

要說楊采鈺的逆襲之路有何值得借鑒之處?倒是應了那一句流行雞湯——“你必須非常努力,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。

楊慎的《二十一史彈詞?臨江仙》,傲岸沉雄,氣逼山河,直搗曆史大穴,既成為狀元楊慎的代表作,也成為表述曆史感最為恰切之語。初稿寫於瀘州(江陽),靈感產生於瀘州碼頭。

傳承

漢魏六朝以後文獻中出現有“長江”一詞。比如《魏誌》載:魏文帝南征臨江見波濤洶湧歎曰:“長江天塹,天之所以限南北也”。唐宋以後,“長江”一詞日漸普遍,並多見於詩文中,李白詩“孤帆遠影碧空盡,唯見長江天際流”之句,杜甫七律《登高》中也有“無邊落木蕭蕭下,不盡長江滾滾來”。

傳承

直到現在長江一名已流傳1700多年之久。但楊慎的《臨江仙》峭拔其上,成為曆史長河中發出“長江”的高音部。

傳承

楊慎(1488—1559),字用修,號升庵,別號博南山人、博南逸史、滇南戍史、洞天真逸等,四川新都(今成都市新都區)人。

《明史》有傳,但比較簡略。”這既是對當時保山百姓深受地方權貴進貢寶石之苦的深刻揭露,又是一位文人情懷的坦誠昭示。

作為一代學者,博學多才的楊升庵並未因流放雲南而終止撰述,反而用加倍的熱情、充沛的精力投入學術研究之中。他撰述的文字數量之多,研究涉及領域之廣,均遠在一般人之上。

他個人撰寫、點校或編造、整理的書目計達400多種,流傳於世的100多種,內容涉及天文、地理、醫藥、動植物、金石書畫、花鳥魚蟲、路途交通、民俗傳說等方方麵麵。尤其是傾注著他雲南一片深情並在實地考察、收集整理基礎上編撰的《雲南山川誌》、《滇程記》、《滇載記》、《南中誌》等著述,更為後人研究雲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,具有多方麵的研究價值。

(作者:草坪)